公司产品-棉花种子

棉花种子

鸿泰6636

一、品种主要性状:

        该品种属早中熟机采棉常规品种,生育期134天左右,植株塔型,较松散,Ⅱ式果枝,苗期生长势强,中后期生长稳健。对缩节胺不太敏感,叶片中等大小,叶色深绿,叶裂缺较深;茎秆绒毛中等,有较好的拒蚜性。茎秆坚硬,抗倒伏;铃卵圆型,结铃性强,铃大壳薄;单铃重6.5克左右;絮色洁白,吐絮畅且集中,含絮适中,衣分43%左右;霜前花率98.8%以上;纤维绒长32.75mm,断裂比强度33.35cn/tex,马克隆值3.95,纤维整齐度85.55%。2016-2017年自治区检测枯萎病发病率为9.79%、病指3.12,属高抗枯萎病。黄萎病发病率20.14%、病指11.57,属抗黄萎病。

二、主要栽培措施

1.播期:南疆4月5- 20日,北疆4月10-15日为宜,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℃以上,播种密度1.4-1.6万株/亩,收获密度1.1-1.3万株/亩左右。

2.施肥:施足底肥,以有机肥为主,追肥以黄腐酸钾、生物菌肥和氮磷钾配合使用,轻施苗肥,稳施蕾肥,重施花铃肥,盛花期后增施磷钾肥,苗期至花铃期叶面喷施锌肥、硼肥等,肥料总投入以产定肥,配合使用。

3.灌水:滴灌棉田,视土壤墒情7-10天滴一次,亩用水量20-35方,高温期缩短间隔天数。

4.化控:全程化控,水控与缩节胺使用相结合,早控、勤控相结合,视棉苗长势确定化控用量。

5.病虫害防治:注意病虫害防治,以防为主,防治结合。

6.打顶:遵循“时到不等枝,枝到不等时”原则,一般北疆7月5日前,南疆7月10日前打顶结束,人工打顶后5-7天喷施5-8g缩节胺,再过5-7天重控10-15g缩节胺。株高控制85-95cm左右。

7.脱叶:该品种对落叶剂较敏感,机采棉田脱叶剂使用根据田间密度、长势、气温灵活掌握时间和用量。

三、品种适宜种植区域

新疆南疆早中熟棉区。

四、适应性:

1.稳产性:该品种为常规品种,在允许变异度之内。

2.丰产性:2015-2016两年自治区早中熟陆地棉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皮棉156.4kg,比对照中49增产5.8%。2018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皮棉171.1kg,比对照增产9.3%。产量居前列,增产较显著。

3.抗病性:2016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子管理部门组织病圃抗病鉴定结果如下:枯萎病发病率为9.79%、病指3.12,属高抗枯萎病。黄萎病发病率20.14%、病指11.57,属高抗枯萎病、抗黄萎病。

、种植条件:

1.该品种不适宜在盐碱地、枯黄萎重病地种植。

2.春季土壤5厘米地温≥12℃,且土壤墒度适宜条件下方可播种。

3.当地面温度降到3-6℃时,部分叶子受冻害,降到1-2℃时,植株部分或全部冻死。若气温低于12℃或高于40℃都会引起蕾铃脱落。棉花开花、授粉和结铃期间,遇雨、遇干旱、遇35℃以上高温,均影响授粉结铃,造成蕾铃大量脱落,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。

、病虫害防治:

虫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,化学防治为辅,特别注意苗期和蕾期的蚜虫、棉蓟马及花铃期的棉铃虫、红蜘蛛危害,早发现早防治。病害防治以苗期病害和枯萎病、黄萎病为主,其它病害及时发现及时防治。

 

新陆早80号

一、品种主要性状:

        常规早熟陆地棉,该品系在新疆早熟棉区,从出苗到吐絮约117天左右,霜前花率95.6%以上。植株塔型,型紧凑、茎、叶中量绒毛,花冠乳白色,花药乳黄色。叶层分布合理,通透性好。茎秆坚韧抗倒伏,宜机采。苗期生长健壮,长势强;中后期生长稳健。II式果枝,第一果枝节位5-6节,果枝台数8-10台。子叶为肾形,真叶普通叶型,掌状五裂,叶片中等大小,深绿色、缘皱,背面有细茸毛。铃卵圆形,中等偏大。多为5室,铃面光滑,有腺体,单铃重5.6g,吐絮畅,不落絮,好拾花,可机采。种子肾形,褐色,中等大,毛籽灰白色,短绒中量,籽指10.4g,衣分43.0%。经农业部棉花品种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安阳)检验,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.0mm,比强度31.4cN/tex,马克隆值4.7,整齐度指数85.3%。

二、主要栽培措施:

1、播期与密度:适宜播期为4月10-25日;收获株数1.3-1.4万株/亩为宜。

2、基肥及追肥:测土配方,科学用肥,N、P、K比例适当,一般为1:0.35:0.14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。一般亩施标肥150-170kg,80%的P和30-40%的N作基肥深施。其余肥料在蕾期及花铃期相结合灌水追施,酌情叶面喷施叶面肥和B/Zn等微肥。

3、生育期管理:播后即中耕,提早定苗,追肥促壮;正常年份打顶时间7月1日至7月10日为宜(应视当时棉田长势,不宜过晚),停水不宜过早,9月初停水为宜。合理灌溉:看天、看地、看苗把握好进头水和停水时间。特别重视7月高温期间的灌溉,采取滴水量的上限和滴水间隔的下限。

4、化学调控及虫害防治:苗期视棉田长势进行化学调控,花蕾期结合水肥进行化学调控,打顶后一周左右进行一次重控;虫害防洽以生物防治为主,化学防治为辅,特别注意苗蕾期的蚜虫危害及花铃期的棉铃虫,红蜘蛛危害,早发现及时防治。

三、品种适宜种植区域

本品种适宜北疆棉区、南疆早熟棉区。

四、适应性:

1、稳产性:该品种为常规品种,在允许变异度之内。

2、丰产性:产量,2014-2015两年自治区早熟棉组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皮棉147.0kg,比对照增产11.5%。2016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122.0kg,比对照增产6.6%。

3、抗病性:经石河子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,枯萎病病指5.7,抗枯萎病,黄萎病病指22.4,耐黄萎病品种。

新陆中73号

一、品种主要性状:

        新疆早中熟棉区种植,该品种出苗到吐絮136天左右;植株塔形清秀,II式果枝,茎杆粗壮有韧性;叶片中等大小;株高78.5厘米;平均始果节位5.8,果枝数9-10台左右;结铃性好,单株铃数7个左右,单铃重5.5-6.3克,子指11.5克;平均衣分44.4%;早熟性较好,霜前花率93.3%。絮色洁白,含絮力好,吐絮畅而集中、易采摘。该品种有较强的抗逆性、适应性强。纤维品质综合优良,上半部平均长度30.43mm,断裂比强度 29.96cn/tex,马克隆值4.43,整齐度指数 84.6%。

二、主要栽培措施:

1、播期与密度:正常年份播期在4月10日至4月25日为宜,播种密度在15000-17000株/亩,收获密度在13000-15000株/亩。

2、基肥及追肥:施足底肥,稳施蕾肥,重施花铃肥,注重施用有机肥,生育期内注重灌水质量,特别防止棉田后期受旱。

3、生育期管理:播后即中耕,提早定苗,追肥促壮;正常年份打顶时间7月10日至7月15日为宜(应视当时棉田长势,不宜过晚)停水不宜过早,9月初停水为宜。

4、化学调控及虫害防治:苗期视棉田长势进行化学调控,花蕾期结合水肥进行化学调控,打顶后一周左右进行一次重控;虫害防洽以生物防治为主,化学防治为辅,特别注意苗蕾期的蚜虫危害及花铃期的棉铃虫,红蜘蛛危害,早发现及时防治。

三、品种适宜种植区域

新疆南疆早中熟棉区。

四、适应性:

1、稳产性:该品种为常规品种,在允许变异度之内。

2、丰产性:区域试验平均结果,籽棉产量、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92.1kg/亩、171.5kg/亩和160.8kg/亩,分别比对照中49增产12.2%、12.3%和10.1%,增产较显著。生产试验结果,籽棉产量、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77.8kg/亩,163.3kg/亩和154.0kg/亩,分别比对照中49增产11.4%,10%和8.0%,产量居前列,增产较显著。

3、抗病性:枯萎病发病率为13.4%、病指13.4,其枯萎病反应类型为T,属耐病。黄萎病剖杆检查发病率82.4%、病指57.5,其黄萎病反应类型为S,属感黄萎病。

4、抗逆性:未经相关检测。

五、种植条件:

1、该品种不适宜在盐碱地、枯黄萎重病地种植。

2、春季土壤5厘米地温≥12℃,且土壤墒度适宜条件下方可播种。

3、当地面温度降到3-6℃时,部分叶子受冻害,降到1-2℃时,植株部分或全部冻死。若气温低于12℃或高于40℃都会引起蕾铃脱落。棉花开花、授粉和结铃期间,遇雨、遇干旱、遇35℃以上高温,均影响授粉结铃,造成蕾铃大量脱落,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。

T115

一、品种主要性状:

        该品种出苗到吐絮122天,属陆地棉早熟品种。植株筒型,长势中等,株型紧凑,Ⅰ-Ⅱ式果枝,茎秆坚硬,茸毛偏少;叶色深绿,叶片中等大小;棉铃中等大小,卵圆型,结铃性较强;单铃重5.5克,衣分41.6%,籽指11.0克;霜前花率99.2%,熟性较早,吐絮畅,含絮力好,对脱叶剂较敏感。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测中心(安阳)检测:上半部平均长度30.0mm,整齐度指数84.6%,断裂比强度30.5cN/tex,马克隆值4.5,伸长率7.0 %,反射率78.3%,黄度8.1,纺纱均匀指数149.4。

二、主要栽培措施:

1、适期早播:适宜播期为4月10日-20日。

2、合理密植:收获株数1.3-1.4万株/亩为宜,力争棉苗早、全、齐、匀、壮。

3、科学用肥:测土配方,科学用肥,N、P、K比例适当,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,酌情叶面喷施叶面肥和硼等微肥。

4、合理灌溉:看天、看地、看苗,整个生育期滴水10次左右。

5、全程化调: 根据棉株长势、长相、密度及棉田水肥供应情况而定。坚持全程化控,水控与缩节胺使用相结合,早控、勤控相结合。

6、打顶: 7月初打顶结束;留果枝8-10台,机采棉田高度控制在75厘米左右。打顶后7天左右亩用缩节胺6-8克,隔5-7天视长势长相亩用缩节胺10-15克。

7、病虫害防治:按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的要求进行。

三、品种适宜种植区域

新疆北疆早熟棉区。

四、适应性:

1.稳产性:该品种为常规品种,在允许变异度之内。

2.丰产性:2015-2016两年自治区早熟机采棉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皮棉141.7公斤,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13.2%,2017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皮棉144.6公斤,比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6.4%。

3.抗病性:经石河子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,枯萎病病指1.89,黄萎病病指32.08,属高抗枯萎病,耐黄萎病类型。

、种植条件:

1.该品种不适宜在盐碱地、枯黄萎重病地种植。

2.春季土壤5厘米地温≥12℃,且土壤墒度适宜条件下方可播种。

3.当地面温度降到3-6℃时,部分叶子受冻害,降到1-2℃时,植株部分或全部冻死。若气温低于12℃或高于40℃都会引起蕾铃脱落。棉花开花、授粉和结铃期间,遇雨、遇干旱、遇35℃以上高温,均影响授粉结铃,造成蕾铃大量脱落,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。

、病虫害防治:

病虫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,化学防治为辅,特别注意苗期和蕾期的蚜虫、棉蓟马及花铃期的棉铃虫、红蜘蛛危害,早发现早防治。病害防治以苗期病害和枯萎病、黄萎病为主,其它病害及时发现及时防治。

滚动至顶部